FH体育以健康为中心 成都向着全民健康砥砺奋进
栏目:FH体育 发布时间:2023-06-12
 FH体育FH体育健康是民生之基、幸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成都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这十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速

  FH体育FH体育健康是民生之基、幸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成都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这十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速破解。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成都市被表彰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的城市;

  这十年,积极应对城市健康新挑战,卫生健康事业进步巨大。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76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94/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2.15‰FH体育,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这十年,人民群众在种种改变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从患病四处寻医到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遍寻名医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从耗时耗力到就诊流程再造,给予人性化关怀;从环境脏乱差到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让村庄脱胎换骨……

  展望未来“建成健康成都”的远景目标,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迎来新的机遇。我们有条件、有底气、有信心,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2021年,医疗资源紧缺的南边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而老城区的医院改扩建不少——市五医院综合楼建设项目、市七医院天府医院一二期工程、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二期工程等15个市级项目投入使用,新增床位6668张;县级公立医院新、改、扩建项目40个,总建筑面积193.06万平方米,规划床位数18962张。

  截至2021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2497个,其中:医院69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164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8个,其他卫生机构95个。作为“健康成都”建设、改善民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成都的优质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平台公布的“2021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指标”考核结果,市五医院进入全国前10%行列,挺进A+等级。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再上新台阶。2021年,省卫生健康委公布了新晋等级医院评审结果,我市22家医院新晋等级,其中,新晋三甲医院12家,晋级医院数量创历史之最,彭州市、双流区顺利实现“大三元”(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均为三甲)。四川现代医院等6家社会办医院顺利晋升三甲,社会办医实现三甲“零”的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市医疗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2019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我市8家医院考核结果为A级,较2018年度进步明显。10家县级医院成功获批“千县工程”。

  5个专科进入中国医科院科技量值学科百强排名;4个专科进入复旦西南区排名或提名;市二医院皮肤科、市三医院心血管内科获批2021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取得市级公立医院历史性突破。2022年,我市市级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精神科、老年医学科、儿科、妇产科等7个学科入选2022年四川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随着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优质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内涵与品质不断改善。截至目前,全市医学重点学(专)科共计377个。

  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工作进程。在成德眉资建成皮肤、心血管等7个专科联盟,共享500余名专家人才库。在全市610家医疗机构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基础上,都市圈内25家三甲医院试点对99个检查检验项目开展同级别结果互认。共组建各类医联体139个,医联体内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下沉9万人次,基层机构上挂学习培训9.84万人次,上转患者6.83万人次,下转患者49.17万人次,实施远程诊疗项目37项,远程诊疗服务325.6万余人次。

  改善全市医疗服务。建成61个市级医疗质控中心、842个区(市)县质控分中心,基本覆盖临床主要诊疗科目,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日趋完善。积极推进日间手术,我市44家医疗机构开展了日间手术,已开展日间手术备案的三级公立医疗机构覆盖率为58.1%。

  全面二孩、三孩政策放开后,在高龄、有剖宫产史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比例增加的情况下,我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仍持续保持低位运行。

  2021年,全市市县两级共21家妇幼保健机构,均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其中三级甲等4家,三级乙等13家。为计划怀孕的夫妇7.53万人进行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全覆盖。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99%。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7.73%,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7.83%,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99.52%,新生儿听力筛查率98.99%,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99.48%。

  今年8月,成都正式启动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免费产前筛查试点项目。这是继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听力障碍、先天性心脏病、耳聋基因免费筛查项目实施后,在出生缺陷综合防控方面又一惠民利民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健全我市出生缺陷综合防控网络,对降低重大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优生优育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推动健康成都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发挥市老龄办统筹作用。连续14年发布《成都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健康事业发展状况报告》,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成都市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实施方案》。

  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开展前列腺癌公益筛查活动、推进老年人心理关爱等国家试点项目、开展“蓉城长者健康学堂”健康、率先成立老年照护质量控制中心。为54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为4.1万65岁以上失能老年人上门开展“健康敲门行动”服务。全市140余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

  提升医养服务能力水平。制定《成都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发展规划(2021-2025年)》、统一老年人失能综合评估标准、绘制上线家医养机构服务能力、创建全省医养示范机构8家、6家医养结合机构参与国家级医养结合远程协调服务试点、医养结合工作连续两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以老龄健康工作专刊进行全国经验交流。

  营造良好老年社会环境。连续12年开展“敬老月”活动。创建全国“敬老文明号”34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1个和四川省第五轮敬老模范县(市、区)7个。建设23个市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504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人证电子证照国家级试点,实施“智慧助老”行动,牵头打击整治养老机构非法行医。

  2019年12月,包含十三个部分、39条的《促进成都市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正式发布。《若干政策》亮点纷呈,释放出成都推动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满满诚意,企业发展、人才引进、社会办医、创新创业、群众受益纷纷迎来重大利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2021年,全市新晋社会办三级甲等医院7家,其中,综合医院4家、专科及中医医院3家。成都京东方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成都青城山医院、爱尔集团四川眼科医院等项目竣工投用,成都万达国际医院、泰康西南天府医院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新举措、新进展、新气象频出,健康服务业发展能级提升加速。对外,成都健康服务业影响力不断扩大,促进国际国内健康服务业高端业态及要素资源聚集;对内,切实增强了企业获得感和发展信心。

  成都现有16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总数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全部建成中医馆,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55.80%,基本实现社区卫生站与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全覆盖,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全市建成4个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6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77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实施“城乡中医药一体化项目”,新都区纳入首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现有四川省“十大名中医”2名、省名中医84名、市名中医183名。建立完善中医药人员“县管镇用”机制,将中医药服务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做法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充分肯定。

  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协调发展,将中医药融入森林康养、旅游文化、生态本底,在西岭雪山、熊猫谷等景区景点培育特色鲜明的优质中医药森林康养、文旅品牌,探索打造中医药健康养生新模式。都江堰市获评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医药文化进幼儿园、进校园活动,打造“成都市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基地”。创新实施“成都名中医流动车”“成都中医寻诊地图”。推动中医药服务首次亮相参与世警会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医药文化传播“成都路径”上升为国家经验获得推广。

  一方面,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自2009年项目实施以来,我市坚持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市常住居民免费提供国家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都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标准从2012年的人均30元(高于国家标准5元)到2022年底的94元(高于国家标准10元)。十年来,针对群众需求,我市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础上先后增加了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慢性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市级服务项目。

  同时,全面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都市自2012年探索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以来,以儿童、孕产妇、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为重点人群,深入践行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连续、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家庭医生团队3039个,为701.62万名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9.22%。

  另一方面,高标准实施基层硬件提升工程。按照“保基本、强基层、补短板”的要求,成都市在实施了“十一五”“十二五”两轮硬件提升工程后,继续实施“十三五”硬件提升工程,对全市3600余家基层机构从房屋建设、功能设施到设备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全覆盖、全方位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水平,分别完成了359家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383家基层卫生机构诊疗设备提档升级、2063家村卫生室公有化标准化建设,为提供高品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打下基础。截至2021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增万元设备5987台,新增业务科室440个,卫生技术人员总量达2.5万余人。

  今年1月,全国爱卫会传来好消息,成都市通过第八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连续28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

  “国家卫生城市”是我国城市卫生管理工作的最高荣誉,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城市品位、文明程度和健康水平的集中体现。它是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选命名的国家级卫生优秀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城市品牌之一。

  1993年,成都成为全国第一座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的副省级城市FH体育。2018年,成都市入选全国首批38个“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是入选的唯一一座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型城市,荣获首届“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2021年,成都市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全域覆盖”,成功申报成为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首批国家级试点城市,并再次荣获“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组别排名第一。

  通过不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城市基础设施极大提升,农贸市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中村”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明显好转,市民健康素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市卫健委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举全系统之力大力开展医疗卫生对口支援。2012年以来,按照对口援建的安排部署,每年选派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500余名,对甘孜州14个县、阿坝州6个县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对口帮扶,把健康送进雪域高原。

  坚持“扶智”与“扶志”并举,将单一的技术支援转变为对思想根源、为民意识、责任担当等全方位、多角度支援,逐渐实现由“输血”变“造血”的医疗人才培养转变。注重培育示范和选树先进典型,选树出以党建结对促业务深度融合的党员先锋模范团队——新津县对口支援医疗队、受援地孩子心中的“曾妈妈”——曾容、受援地肾病患者生命的护佑人——李明鹏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全社会迅速掀起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热潮,激励广大医疗卫生人员持续克难奋进。

  打破受援地区医疗卫生人才瓶颈,有力缓解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形成民族地区与成都卫生健康事业共同发展、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201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打造专业化、现代化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完善“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联动体系,目前全市疾控机构共计23个,其中“三级甲等”疾控机构1个、“三级乙等”疾控机构4个,“二级甲等”疾控机构16个。

  截至2021年底,我市已连续17年无本土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较2011年低27.56%。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阳光救助”工作连续13年被市委、市政府纳入民生实事项目。2015年,成都市将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肺炎疫苗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惠及老年人近200万。

  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康副校长”工作机制,实现全市4100余所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健康副校长全覆盖。

  成都市疾控中心与中国医科院合作共建“中国医科院成都新发突发传染病工作站”,持续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