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7月3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有关情况。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到2030年要建立起覆盖全国和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应急体系。
郭燕红介绍,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经实现了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项目的全覆盖,每个省份都依托一家省域内综合实力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和技术水平高的公立医院作为基地的建设单位;基地的建设,不仅要求医疗能力要强,同时还针对本省份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而有所侧重,如浙江有针对海上救援的基地,四川则更多考虑地震多发的特征,每个省份结合总体的要求和本省的特殊情况来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建设。
3月4日,吉林长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医务人员等待配备了先进抢救设备的“空中ICU”直升机,转运一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这是该院在建成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后,首次实施直升机航空救援转运。图/cnsphoto/IC photo
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各省份规划布局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以及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进一步提升大规模收治伤病员的定点救治能力。目前来看,全国各个省份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当中,在2022年5月和2023年6月分两批次印发了基地项目的储备库,一共33个项目,其中有一半的项目已在进行开工建设。
在医疗应急的队伍建设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财政部建成了40支国家级医疗应急队伍,同时也指导各省份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的医疗应急队伍,共计6500支。队伍的类别包括了紧急医学救援、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伍以及核辐射医疗应急队伍,实现了设备集成化、便携化,队伍自我保障化。基地和队伍一同形成了国家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的“核心力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从全国遴选了一批业务过硬、作风优良、实战经验丰富的权威专家,成立了“国家医疗应急专家组”,涵盖22个专业,这些专业主要包括急诊、重症、呼吸、烧伤、骨科、儿科、心理等等与医疗应急队伍相关联的专业领域,总计接近540人。重大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之后,国家卫健委可以迅速按类别以及突发事件的类型,高效调派国家专家赶赴现场开展伤员救治工作,还可以开展远程的多学科会诊指导,同时,专家组还在指导医疗应急能力建设和体系建设,以及推动医疗应急工作高质量发展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郭燕红介绍,2022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专门印发了《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我们下一步的重点目标和重要任务。下一步,要以《规划》为指引,按照平急结合、系统高效的原则,指导各地进一步强化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进一步推动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基地和队伍是完成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核心力量。目前,国家卫健委正在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下一步还将建设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充中毒救治基地,通过基地的建设,构建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核心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大国家医疗应急队伍的建设。到“十四五”末,计划将国家医疗应急队伍由目前的40支增加至60-70支。在扩容的同时,还要积极提升相应的能力和水平。比如,配备一些必要的移动化设备和治疗单元,使医疗应急队伍能够提质扩容,满足紧急医学救援的工作任务。此外医疗,为了应对重大疫情的医疗救治工作,国家卫健委还计划组建相应的重大疫情救治队伍,提升重大疫情发生之后的重症救治能力。除了国家层面的基地和队伍建设,我们也要求省级部门在队伍建设当中,能够通过省、市、县几个层级医疗应急队伍的建设,形成紧急医学救援网络,能够按照平急结合、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目标完成紧急医学救援任务。
6月20日,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紧急救援帐篷中摆放着便携式医疗救援设备。作为中国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该院将为亚运会护航。邱祥琪 摄/IC photo
二是进一步强化医疗应急机制建设,提升“软实力”。通过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医疗应急机制,推动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下国家医疗救援力量的调动和相互支援机制,建设国家省、市、县级立体化的医疗救援指挥调度体系和信息系统,做到指令传递快速、系统反应有序、基层执行有力。同时,集中力量开展一些核心技术的攻关,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强化日常培训和演练,努力推动我国医疗应急能力向着高质量、科学化、专业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三是加强信息监测和应急值守,确保“快反应”。要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哨点作用,紧盯事件苗头信息,极早发现并报告,并提前做好准备;要发挥院前急救120的作用和省、市、县各级医疗应急队伍的作用,第一时间派出骨干力量,提升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反应能力,同时做好各个医疗队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快速响应和协同支援,提升医疗应急处置效果。
郭燕红称,基层医疗机构离现场比较近,对一线情况比较熟悉FH体育,突发事件发生以后,第一时间响应和赶到现场的往往是基层医疗应急力量。只有基层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见事早、行动快,及时开展先期的医疗救援工作,才能获得准确信息,也为伤病员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避免造成更多人员健康的威胁和损害。
近年FH体育,我国基层的医疗应急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按照“平急结合”的原则,平时完成日常的医疗服务任务,有紧急突发事件则第一时间派出,负责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
目前国家、省、市、县各级的医疗应急队伍一共是6500多支,其中县区级有4516支,多数队伍按照突发事件处置的需要配备了相应设备、物资以及通信和后勤装备,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支小分队也被称作“背囊化医疗应急小分队”,所谓背囊,一个是箱子,一个是双肩背,在其中事先准备好了医疗物资、信息通讯以及相应保障设备,既可以随着急救车到达一线进行医疗救治,也可以在复杂地形中不依赖于机械化车辆到达现场。
下一步,按照《规划》的要求,一方面要在全国各省份以市县医疗机构为依托,开展背囊化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建设,小分队由紧急医学救援、中毒处置、心理救援等各个基本单元组成,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可以进行模块化的编组;同时,拥有依托救护车的中短途快速反应能力,以及不依赖于机动车的短途处置能力;此外,医疗应急队伍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野外自我保障能力,满足各类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培训和演练,提升基层医疗应急队伍的能力,结合地方突发事件的特点,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援预案;加强队伍演练,提升医疗应急队伍的应急响应和协同工作能力,未来还可以依托区域内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开展全链条、全要素的应急实战演练,以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应急能力。